(《述而》)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按照老子的义理,道是天地和万物的根本,它创造了万物,又是万物的普遍根据和统一本质。自寿自夭,自穷自达,自贵自贱,自富自贫,朕岂能识之哉?朕岂能识之哉?按照这种说法,命的决定性不是说有一个外在力量来决定,它是指事物自己决定自己。
自然在用作各种不同的道、理和数的同时,又被用来说明天道理和天理的特性,表现为道之自然理之自然等形式,在这种用法中,自然又具有了偶然必然当然等意义。但这样的限定不能满足我们从整体上探讨中国自然概念的需要。儒道赞美经过修炼而达到高超的自然境界,为此他们还提出修炼的功夫。(43)张载:《正蒙·天道篇》,《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第13-15页。根据何晏的《无名论》,夏侯玄认为自然即是道:天地以自然运,圣人以自然用。
(111)受此影响的湛若水,也强调修炼之功,反对助长,认为只有如此,才能收自然之果:君子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所以存天之机,而不以人力参之也。自然不仅具有规范、正当和价值的意义,而且也有最高境界的意义。天德可以解释为天的真德或天的真性。
作为道、理、数、命等,它是事物的不同规律、法则和秩序。《渔父》篇以这样的纯真之天德为人的自然,就是说它是人固有的本然本性,人们不要去改变它和损害它。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根据这首诗中的丘山旧林故渊南野园田等,再结合陶渊明歌颂和向往田园的大量诗文,诗中最后一句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自然,也许是用作自然世界,顾彬就是这样解释的。
以万物、自然界和物质世界为自然,这是包括了一切存在和实体的自然,以万物和人固有的本性特质为自然,这突出的是万物和人的内在根据和本性。眊瞭禀之于天,不同气也。
(14)参见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第8l页。《国语·周语中》说:夫人性,陵上者也,不可盖也。人对事物觉悟和理解的程度高,他的境界就高。人们一开始接触任何一种技艺的感觉和经过持续艰苦修炼之后的感觉,有天壤之别。
(109)作为阳明心学前驱的陈白沙和湛若水已提倡功到自然成的境界论。王充和郭象充分发展了万物自生自化的思想,在颠覆造物主、役使者和意识目的之天上彻底而一贯。《尹文子·大道上》有势之自然的用法,其自然即必然:吾亦不敢据以为天理,以为地势之自然者尔。西汉的黄老学著作《淮南子》,同样承继和发展了老子万物、百姓自我造就的自然思想。
但这句话所在的一段据唐写本被认为是窜入,有的注本删除。(102)这种说法同庄子说的人按照他的天德自然本真而生活就是境界不同,它是强调人遵循事物的法则进行修炼而成就一种自觉、自为,达到和顺无为、不为的境界。
(2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826页。(106)没有功夫,就只能是勉强。
这几处例子中的顺自然任自然也好,抱自然合自然因自然也好,都是认为遵循事物的自然(本性、法则等)而行动,既是规范和应该,也是好的行为方式,并会产生好的结果。自然道尔,寻其所以,即一妙本,复何所相仿法乎?(40)据此,自然是妙本之性,也是道之性。(12)很明显,这里的自然都是用作客体和对象等实体的意义。(41)《三论元旨》,《中华道藏》第26册,第74页。这同他对境界的界定有关。(58) 自然之理是以自然为不同的理。
至人之于德也,不修而物不能离焉。按照老子的自然即自己如此和自成的含义,根源性的道和政治统治者遵行万物和人民的自然,就是遵循它们的倾向、现实活动和存在方式。
穷达修短,藏之于命,事至而后明等一些重要的关系,这些关系都无有造为之者。自然相空,一切法空,无所有空,自然亦空,所有自然亦空(47)。
从这种意义上说,万物与道具有统一性。道士以此来回应僧人的自然高于道的诘难。
(36)《中华道藏》第8册,第272页。关 键 词:自然 实体 本性 莫为 自成 境界 nature substance natural character non-action self-becoming realm 中国的自然概念从古代语境到近代语境经历了许多过程和变化,涉及的东西非常之多。从中国早期佛教借用道家的自然来解释空、佛、佛性、真如等来说,可以说它为自然赋予了佛和佛性等意义。如是而后无憾,如是而后安,是乃自然之极则。
道教一方面用自然去批评佛教的因缘报应论,一方面又借助佛教来武装自己,将自然同因缘、因果报应结合起来,认为自然和因缘、因果报应具有统一性。中国自然概念的这些涵义和特性主要是在道家和道教思想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但佛学和儒学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这一过程,随着它成为nature的译语,西方的自然也同中国固有的自然融合了。
《庄子注·齐物论》说:自生耳,非我生也。(36)韦处玄解释虚无自然的意义,认为道是从虚无和自然中产生的,同《西升经》的意思一致:虚无者,无物也。
夫形修则影长,形短则影促,岂日月使之然乎?形自然耳。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
明君知此,则去就之分定矣。从它指莫为非造作到指普遍的法则再到准则和境界。陈鼓应把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这句话翻译为真性是禀受于自然,自然是不可以改变的。《庄子·应帝王》篇说: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焉。
如宋文明的《道德义渊·自然道性》篇引用河上公等的解释,认为自然是道的本性:《经》云:道法自然。如《太上妙法本相经》认为,任自然是修习的结果,若不修习何来因任和感通:若任自然,自然从何而来。
(71)王廷相:《慎言》,《王廷相集》(3),第757页。(29)成玄英以造物的大块为自然,也是把自然看成是本体:大块者,造物之名,亦自然之称也。
事实上,道家这样的主张已经是经过高级反思后的主张,因此,他们的立场也是让人通过自我认识和修炼达到更高的自然境界。《论衡·自然篇》:或说以为天生五谷以食人,生丝麻以衣人,此谓天为人作农夫桑女之徒也,不合自然,故其义疑,未可从也。